4月11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刘艳红深入亚洲微电影学院就党建工作、学科建设、产教融合等议题进行调研指导。

调研过程中,刘艳红对亚洲微电影学院领导班子“年轻团结、想做事情”的工作状态给予肯定,指出二级学院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从专业建设、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条件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

刘艳红强调,亚洲微电影学院在党建与中心工作融合上,要以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教师党员在一流课程建设、科研项目申报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将党的创新理论有机融入专业建设全过程;在产教融合上,要积极构建与政府部门、企业单位、行业协会的协同机制,深入挖掘临沧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及中缅边境区位优势,通过承接横向项目推进“项目化教学”与“案例式教学”改革,试点实施“三学期制”,在夏季学期集中开展实训课程,强化校企双导师制在毕业设计环节的指导作用;在学科与专业建设上,要紧密结合云南省硕士点布局规划,聚焦戏剧影视学学科建设,突出边疆少数民族影像表达与跨境传播特色,对照专业硕士点指标体系,在《边疆少数民族影像创作》等校本教材开发、国家社科基金及艺术基金等科研项目申报、学生竞赛与教师作品成果培育等方面系统发力,打破学院壁垒,推进跨学科研究;在师资队伍建设与内部治理上,青年教师要融入学院发展进程,借助对口支援资源攻读博士学位,在课程建设与科研申报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同时,亚洲微电影学院要进一步优化内控机制,明确党政联席会议、党总支会议决策程序,系统梳理评先评优、经费使用等关键环节的廉政风险点,并建立规范化流程。
座谈会上,刘艳红就学院教师提出的实习安排、课程改革等具体问题进行了逐一回应,要求教务处支持学院开展“三学期制”试点工作,并鼓励学院与企业单位深入协商,进一步优化产业学院合作机制。
此次调研指导为亚洲微电影学院明确了“党建引领、产教融合、特色发展”的建设路径,对学院破解学科建设短板、深化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指导性意义,为试点教学改革和强化外部资源整合提供了方向,有利于培养“懂技术、能创作、接地气”的影视与新媒体人才,助力边疆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