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亚洲微电影学院)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19日至20日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云南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发进取、真抓实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在亚洲微电影学院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体现了党中央对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的深情牵挂,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和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多民族地区高校,推动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传承展示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亚洲微电影学院的学生专业特色在于微电影创作、影视制作等,这为传播和弘扬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作为云南边疆高校的一名辅导员,应该充分利用边疆地区民族性、多样性的特点,结合亚洲微电影学院学子专业特色,在团总支的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化自信。通过主题团课、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作为微电影创作者,有责任和义务通过作品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鼓励学生在微电影创作中融入云南民族文化元素,通过现代影视技术手段,将这些文化元素进行创新性呈现和创造性转化,让古老的民族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利用学院“汀鹭新媒”、亚洲微电影艺术节等平台和资源,将学生创作的优秀微电影作品进行广泛传播。通过在校园内举办展映活动、在新媒体平台发布作品、参加国内外微电影比赛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云南的民族文化。组织学生参与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文化传承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亚洲微电影学院团总支书记、辅导员 黄阳阳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候强调,要保护利用好木府这样的重要文化地标,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教师,我们有责任把课堂打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阵地。在云南实践中,民族团结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在教学中,我们就更需要更深层次地挖掘云南历史中的共生基因,用“茶马古道”“滇越铁路”的生动实践,讲好各民族之间共同奋斗、共享成果的故事;需要更加聚焦文化交融的活态样本,在学生体验各民族文化特色时,引导学生理解云南各民族文化中的差异与和谐,将云南实践、临沧实践融入育人过程中,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地区长治久安提供坚实支撑。
——亚洲微电影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负责人 王玉佳
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赴云南丽江、昆明等地考察,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文旅融合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作出重要指示,亚洲微电影学院教师支部全体党员通过专题学习、主题实践、创作研讨等形式,深入领会讲话精神,结合影视专业特色,开展实践探索。依托亚洲微电影创作优势,将非遗技艺、民族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与作品创作,用镜头语言讲述云南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结合总书记提出的“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实践路径”要求,亚洲微电影学院教师党支部将推出“三项行动”:一是与沧源佤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建立合作,联合拍摄展示边疆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融合新闻作品;二是打造“光影课堂进村寨”品牌,联合临沧市民族语影视译制中心,在边三县等地开展影视放映+政策宣讲活动;三是开设“东南亚影视工作坊”,围绕“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战略,联合海关、边防等部门,开展中缅边境“智慧口岸”宣传项目,用多语种微视频展示跨境贸易数字化成果,培育熟悉东盟文化的复合型人才,服务云南“一带一路”文化外交。
未来,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为指引,创新“微电影+思政”教学模式,培养兼具艺术素养与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影视人才,为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贡献教育力量。
——亚洲微电影学院教师党支部书记 张汉仙
在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云南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云南独特的区位优势赋予了其在国际交流合作中的重要使命。作为国门大学,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和优秀师资,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让学生不出国门便能接触到多元的学术思想;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交换生项目、海外实习实践等,拓宽国际视野。比如我们学校与东南亚部分高校开展的联合培养计划,学生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不仅提升了专业素养,还培养了跨文化交流能力,为未来投身国际合作领域打下坚实基础。
——亚洲微电影学院综合办公室负责人 杜潇春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强调:“云南民族众多,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教师,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立足实际,改革创新,奋发进取,真抓实干。在科研创新方面,积极探索边疆治理、民族团结等方面的课题,为政策制定提供智力支持。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到边疆地区开展社会实践,结合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用镜头记录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讲述边疆地区民族团结兴边富民的故事。
——亚洲微电影学院专职教师 雷雨婷